【房市觀測】少子化下台灣房市真相:當學校開不成、房子也變得難脫手

【房市觀測】少子化下台灣房市真相:當學校開不成、房子也變得難脫手

少子化下的台灣房市真相:當學校開不成、房子也變得難脫手

一、少子化浪潮正全面衝擊台灣

台灣的出生人數已跌破 13 萬人,死亡人數則逼近 20 萬人。這代表每年「消失的人比出生的人多」,人口結構正快速老化。教育部統計顯示,近年已有多所中小學因招生不足而關閉,甚至連部分大學都面臨退場壓力。

當「學校都開不成」時,實際反映的是一個更深層的現象──新生代人口正在消失
而這,正是房地產市場最終也會感受到的震撼波。

 

 

二、繼承潮將引爆「供給過剩」

許多 1950~1970 年出生的父母輩,手上都有 1~2 間房產;但他們的子女平均只有 1 人,更進一步的新生代甚至有些沒有生小孩。這意味著未來每個孩子可能繼承 2~3 間房子,再加上未生子的叔叔阿姨,孫字輩的則可能繼承更多間房子。

在未來 10~20 年內,隨著老年人口逐年凋零,市場上將湧現大量繼承屋。然而,這些房子多半屋齡老、地段非核心、格局舊、維修成本高。當繼承房超過實際居住需求,結果只會是:

  • 大量房屋待售卻乏人問津
  • 家族間為分產拋售、互相壓價
  • 市場成交量下降、價格緩跌

這就是房子「變現困難」的開端。

 

三、為什麼未來的房子會越來越難賣

1. 人口減少,購屋族群萎縮

年輕人少了,結婚率低,家庭成立延後,購屋需求自然下降。
市場中的「買方池」逐漸乾涸。

 

2. 老屋貸款困難

銀行對屋齡超過 30~40 年的房屋,若不是蛋黃地帶的舊公寓,貸款成數普遍僅 5~6 成,買方若需準備上千萬自備款,交易難度大增。

 

3. 租屋與共享趨勢興起

新世代重視彈性與自由,偏好租屋、共居、甚至外移海外工作,購屋不再是人生必要目標。

 

4. 學區與社區活力下滑

隨少子化擴大,部分地區小學、幼兒園縮班或關閉,連帶讓學區房的吸引力降低。這對原本仰賴「地段+學區」保值的住宅是一大衝擊。

 

 

四、蛋黃蛋白分化越來越明顯,老屋房市的「抗性地帶」

少子化帶來的不只是人口減少,更讓台灣房市出現明顯的「蛋黃蛋白化」現象。所謂蛋黃區,就是交通便利、就業機會密集、生活機能完善的都心地段;而蛋白區則是外圍住宅區與老社區。這兩者之間的價值差距,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拉開。

在資金仍集中於市中心的情況下,新建案、豪宅與重劃區的價格仍有支撐;但老屋、公寓、國宅等產品,卻成為房市的「抗性地帶」——它們並非完全無價,而是缺乏流動性,難以在買方市場中快速成交。

以台北為例,信義、內湖、中山等核心地段的新案,仍可吸引高資產族群現金進場;但同區的老公寓、國宅,即使地段不差,也因屋齡超過 40 年、管線老舊、貸款成數低,逐漸被市場視為「進退兩難」的資產。未來的趨勢將更加明確:

  • 資金集中於少數蛋黃核心,新屋價格高檔盤整;

  • 老屋則因更新困難、少子化導致接手人口減少,而陷入長期「價格卡死」狀態。

換句話說,老屋不是沒價值,而是難變現它們成了房市結構中最具「價格抗性」卻最缺乏流動性的地帶,以台北市區的大型社區型住宅為例,屋齡逾 40 年、戶數龐大、土地持有人過多且零散,幾乎沒有都更或危老誘因

雖地段不差,但老屋結構、無車位、採光受限,使得真實成交價與屋主心理價差距漸大。即便台北市信義區是蛋黃區,若無法更新,最終也可能步入「價格高掛、成交稀少」的困境。

五、房地產未來的結構性兩極化

類型 趨勢 說明
核心蛋黃區+新建案 緩漲或持平 有資金、有需求者仍願進場
老屋、國宅、次級地段 長期走弱 缺乏更新誘因與接手人口
鄉鎮與偏遠地區 逐步凍結 出售困難、可能成為「空屋區」

日本、韓國都已驗證這條路:繼承潮來臨、少子化加劇後,「空屋率」會持續上升,最終導致房子不再是財富,而是沉重的資產負擔

 

 

六、貸款政策與房市走勢:新青安,可能是最後一波「全民上車潮」

台灣房市的漲跌,核心關鍵不在供需,而在貸款政策與利率。當資金寬鬆、利率低時,市場立刻升溫;而利率升高、銀行收緊時,交易量就瞬間下滑。目前正處於「高利率+嚴審核+槓桿收縮」階段,新一波熱潮幾乎不可能出現。

短期:放貸鬆綁難度高

央行連續升息並限制貸款成數,目標是壓抑炒房。通膨仍高,國際利率尚未回落,房貸利率維持約 2%~2.3%,甚至2.5%或3%以上,銀行對老屋、國宅、非核心地段僅給 五至六成成數短期放貸鬆綁幾乎沒有空間。

中期:就算放寬,也難再出現全面熱潮

即使三到五年後利率下滑、貸款放寬,市場也難重演「人人搶房」的盛況。

  • 新青安已提前釋放剛需。
    許多年輕人因低利上車,未來買盤被提前消耗。

  • 人口減少、結婚率下降。
    少子化導致新家庭變少,實質需求下降。

  • 投資客退場,信心轉保守。
    高房價與重稅讓投資報酬率低,買氣不易回升。

結果是:房價仍高、成交量低、買方觀望若未來利率下降、政策再刺激,可能出現短暫「技術性熱潮」,但僅集中於蛋黃區、小坪數與新案老屋、公寓、國宅等產品將繼續被邊緣化。以長期來看,若重返低利,或許有可能再出現小幅反彈

 

 

七、結語:真正的風險不是跌價,而是「沒人接手」

未來建議可以避開短期波動,但無法逃離人口結構。未來的風險,不在價格暴跌,而在流動性消失——想賣賣不掉,想租租不出。對現階段的買家來說,最重要的不是「買不買得起」,而是 這間房未來還有沒有接手的人。

 

 

延伸閱讀

【不動產新聞】收錄一些我覺得重要的不動產資訊全集

【不動產新聞】臺北市建築物地震列管黃標紅標的建築物有哪些?

【鑑往知來】唐山大地震:青龍縣預防地震成功之啟示

【不動產】購屋指南:16項購屋評估重點

【上課筆記】繼承實務:什麼是拋棄繼承?限定繼承?因為繼承而負債還有救嗎?

【不動產新聞】深坑「帝品苑」停車位違建騙上億 檢痛批:「奸商」求重刑

【不動產新聞】未辦繼承標售:別讓財產睡著了! 逾15年仍未辦理繼承登記,國有財產署將依法公開標售

【不動產新聞】台北市「住二山限區」都更 最快下半年放寬

【不動產新聞】地上權住宅「租金投報近6%」不只包租公 大齡自住客也愛

【不動產新聞】乙種工業用地是合法住宅嗎?工業住宅的優缺點

【不動產新聞】出租為主流:承購地上權住宅,置產另類新選擇

【不動產新聞】車道面積灌水當公設賣,建商不當得利挨罰千萬

【不動產防騙教戰】房屋買賣詐騙:最衰賣屋挨詐1600萬、付款2成就過戶 買家人間蒸發

【不動產新聞】103年7月1日以後落成房屋稅飆3倍 柯文哲:收帳單會嚇到

【不動產新聞】台北市哪裡有變電所?台北市台電室內變電所、變電站

【不動產新聞】樓中樓、挑高夾層屋、二次施工,挑高建案該注意的風險安全

【不動產新聞】地上權豪宅:台北市信義區唯一單價沒破百萬 「台北花園」

【不動產新聞】未來將有3D列印村?3D列印房能抗7級地震,蓋房只需一天,在台灣可行嗎?3D printed house

【住】台北市六張犁社會住宅申請資格,如何申請公宅抽籤?要準備哪些文件?

 

【不動產新聞】景美華固新天地是「房屋使用權」,非建物地上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