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感情】當愛上可能是雙性戀的伴侶:恐同心理、防衛機制與分手的解析
有些感情並不是因為不愛而結束,而是因為其中一方還沒有準備好面對真正的自己。
曾經交往過一名男性,我們很快有愛情的火花,而在某個時間點,我開始觀察到他有可能存在雙性戀傾向。當我逐漸看見他不願被看到的那一面,他的反應不是討論、不是說明,而是避開、封鎖與切割。
現在寫下這篇文章,並不是要控訴誰,而是希望透過心理學與性向研究,去理解:當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敢面對時,這段感情會如何?
一、雙性戀與「身份混淆」:他可能正在抗拒自己
心理學中,雙性戀者常面臨「身份混淆(Identity Confusion)」階段。Cass 在《Identity Model》(1979)中提出:「在探索性傾向的過程裡,個體容易出現焦慮、否認與角色衝突,尤其當他同時身處異性戀與同志文化時,壓力會倍增。」
Diamond(2008)也指出:「在多重性傾向的探索下,親密關係容易與自我認同產生衝突,導致逃避、糾結與情緒抽離。」
換句話說,也許對方是真心愛著你,但無法同時承認自己。當真實與形象衝突,他便進入防禦狀態——不是因為不愛,而是自我保護模式啟動。
不是不愛,而是他同時可能在面對另一個自己——那個他不敢公開、不敢承認、甚至極度否認的自己。
對方曾多次在對話中表現出恐同志言詞,但研究指出:「強烈恐同的反應,有時是一種深櫃(deep closet)心理」——也就是越害怕被發現的人,越可能以厭惡的方式掩飾內心的慾望。
二、防衛機制:封鎖、刪除、失聯
心理學稱這為 「防衛機制(Defense Mechanism)」,它是人在感到恐慌與羞愧時保護自己的模式。以下是三種典型的防衛機制:
| 防衛機制 | 定義 | 現實情況中的表現 |
|---|---|---|
| 否認 (Denial) | 拒絕承認現實 | 否認性傾向、合理化行為 |
| 逃避 (Avoidance) | 避開刺激源 | 封鎖、刪除、斷聯 |
| 切割 (Splitting) | 用黑白思維看世界 | 將對方從生活中完全抹除 |
Freud 認為防衛機制是「避免崩潰的潛意識保護模式」。
McLeod(2019)則指出:「否認越強烈,內心越害怕被看穿。」因此,當事人越是急著封鎖刪除,越可能不是不在乎,而是害怕面對。
否認(Denial)
強烈否認自己是雙性戀、極力合理化
逃避(Avoidance)
各平台全面封鎖、斷聯、掛電話不接
切割(Splitting)
刪除共同的相簿、回憶、共同空間、Line…等等聯絡方式,不是無情,而是「恐懼」,因為你成為了「唯一知道真相的人」,也成了他內心最想逃避的鏡子。
三、身份焦慮與「偽裝人格」
對方可能正在經歷心理學上的 「身份混淆(Identity Confusion)」,在異性面前努力扮演「理想中的自己」:陽剛、有魅力、能照顧人,甚至曾說要結婚。
但他內心的真實傾向,可能在某些時刻浮現,例如:
- 女性化穿著(絲襪、保養品等)
- 使用同性社交 App(卻極力否認)
- 親密度與性行為頻率下降
遇到同性主題影片時表現出「過度厭惡」,這形成一種偽裝人格(persona),但心理學指出:「越努力維持形象,越害怕被看穿。」
四、為什麼是封鎖?為什麼是逃?
並不是不在乎,反而是因為在乎,真正無情的人不需要封鎖、不需要刪除,因為無感。反而是內心動搖、慌亂、害怕被揭穿的人才會急著斷開所有連結,以求安全。
現在需要的不是挽回,也不是對話,而是「讓他覺得安全」的距離。
五、恐同心理=深櫃心理?逆向推論的重要性
交往的過程中,對方曾在觀影時對同性戀主題表現強烈排斥。然而研究指出,「反向排斥(Reaction Formation)」 是心理學中常見的防衛手法——「越害怕被看穿,越用厭惡來掩飾。」
Netta Weinstein(2012)的研究顯示:
在性刺激測試中,強烈恐同者常出現同性反應,而他們自己卻比任何人都恐懼承認。
這就是所謂的:“Internalized Homophobia”——內在恐同。不是討厭同性,而是無法承受「自己可能是其中一員」的焦慮。
六、依附理論:深度親密後的疏遠,是一種保護
依附理論(Attachment Theory)提到「逃避型依附(Avoidant Attachment)」的人,具有以下特徵:
✔ 熱情很深,但撤退得也很快
✔ 親密時享受,但一旦感到威脅,會立刻抽離
✔ 寧願先斷開,也不要失去安全感
Bartholomew & Horowitz(1991)在研究中指出:「逃避型依附者不是不愛,而是對失控感極度恐懼。」
這樣的人在失衡時會將關係切割,因為他無法承受「再被看穿」的感覺。他不是不在乎,而是他已經不知道該如何留下。
結語:理解不是縱容,放手也是一種溫柔
沒有要討回,也不是要求重新開始,只是希望把這段經歷整理好,並理解自己曾真心走過一段路。
理解一個人,不一定要留在他身邊。選擇尊重距離的同時,也保留自己的尊嚴與平靜。
真正能陪他走向真實的人,不是別人,而是他自己。而曾經陪伴他的人也能安心地往前走,帶著該帶走的,也放下該放下的。
理解不是縱容,放手也是一種溫柔。
延伸閱讀
【感情】當愛上可能是雙性戀的伴侶:恐同心理、防衛機制與分手的解析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