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 勞工影展開幕片電影【工人搞公司】Can We Do It Ourselves?

2018 勞工影展開幕片電影【工人搞公司】Can We Do It Ourselves?

 

這部片雖然不長(約60分),但談的議題很深!

影評感想很難寫阿~

不過是一部值得人深思的紀錄採訪片!

 

20181103010202 24

 

電影【工人搞公司】草記

民主政治,由民意來做政治決策、法律決策,在民主政治下的企業決策,也應該以民主的方式。

現代的工作,若實行經濟民主,應該由工人來決定老闆。

職場是一個高度分層的組織,為什麼在民主的社會下,

企業可以對員工做很多事,包括:規定吃飯、上廁所…等時間,這是集權主義下才有的事,

然而放棄這些權利的是領薪勞工本身自己。

因為勞工不共同承擔風險,也不分享產生的利益,每一個月只領固定報酬。

 

1985「家庭照護合作社」

1985「家庭照護合作社」:

每人1股1票,賺錢我也能共享,因為也是我的公司,為自己工作。

片中訪問:「喜歡公司哪裡?」

受訪者:「一種感覺,非股利、或董事,而是公司對於我們的尊重。」

每個人在團體中勇於發言、彼此之間透明。

 

亞當史密斯《國富論》The Wealth of Nations

《國富論》The Wealth of Nations的原全名為《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》(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

亞當史密斯認為國民財富的產生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,

一是勞動力的技術、技巧和判斷力,

二是勞動力和總人口的比例;

前者起了較大的決定性作用,也闡述了所謂市場上「一隻看不見的手」。

看不見的手說明了公私利調和論,透過價格機制的導引,

使得追求自利的個體行動能促進社會整體的效率:

「屠夫、釀酒者和麵包師傅,並不是因為想到我們的晚餐要吃喝什麼,才去做這些東西;

他做這些事時,其實只想到自己的利益。」

(以上參自維基

人不等於物質。

把人的同理心,典型的自由主義,充份地延伸支持個人發展的可能,創造機會,經濟民主。

反面看法

1.沒看過勞動合作社成功的案例,而且還認為這樣是有效率的

如果真的有效率,應該像野火蔓延,所以表示它是沒有效率的。

美國 vs. 瑞典的自由企業

美國是極度資本主義,如何將資源本身價值最大化,

而瑞典是社會民主,然而像這樣勞工合作社美國卻比瑞典多,

開業時間,以及任何人,如果現況真的比民主主義,

有更公平均等機會競爭的話,那照理應該是可行的,

但現實中,開公司是有錢人的權力,獨佔市場的是少數人。

所以這樣真的行得通,那應該是力量市場導向,而不是效率。

 

2.最終是由消費者決定市場,但現實中所有資本主義都想壟斷。

1980年你可以說IBM是一個壟斷的企業,但隨著時間,現在我們已經不認為它是。

因為民主企業沒有市場。

 

3.所謂的「勞動合作社」,他們不知道怎麼做,其實也是政治上的問題,

首先「勞動合作社」就很難跟銀行貸款。

譬如瑞典的工人、企業之間,彼此握手言和-井水不犯河水,簽訂團體協約。

工會表示:因為會影響員工的反彈,經濟民主可能導致高度影響的關係。

利潤產生則至受僱者基金。

職場民主入法(1980年由社民黨提出),變成一個基金,跟工會無關。

結果是There is no.(別無選擇)

事實上,人們不知道怎麼運作,只好完全放在政府身上。

 

4.勞工民主,而非資本民主。

事實上的困境,提供產量無助於提升生活的幸福感,我們真的變開心了嗎?

產量的增加,工時不變,創造許多新但不需要的產品,透過廣告去行銷,

然而在這個過程中,憂鬱、過勞、人們在自我感受不到尊重、還有價值,

甚至覺得自己比以前更辛苦,事實上也是。

用更少的人,去生產更多的產品。

應該要做到產量均分,工時縮短,假日增加。

然而「資本主義」,雇主跟勞工,卻是處在一個對立的情況。

資本主義下,一定要有貧窮,如果人會互相比較,

假設同樣的商店,對面又有職缺,提出更好的條件,相形之下,雇主變得沒有權力。

「民主企業」不會要求經濟成長,外在環境變化已是資本主義無法解決的事,

有權主導的人,常常沒有實際參與勞動過程。

我們不需要不了解工作的顧問,或是經濟學家,

控制資本的人,常沒有掌控生產過程的能力,只在管資本的成長,以及營運,不管怎麼運用。

「高壓極權」,就是由少數人決定其他人。

 

 

 

勞工影展座談會

1.經濟民主:應該也是用投票來決定。

我們常常一天8個小時花在工作上, 可是為什麼工作的場合沒有民主。

 

2.瑞典:社會民主

學習如何民主,設立勞工董事(全台灣有勞工董事的公司,用手數的出來。)

 

3.ESOP 雷根

自由主義

資源、原物料(產生的利潤),應該是由社區的需求,來互相制衡,

有需求來決定應該用多少資源、原物料。

 

4.組公司,比組合作社更容易

目前台灣的消費合作社並不多,大都為學校。譬如:片中的勞務合作社,就是提供勞務。又為自主勞動。

台灣的合作社,主要的年齡層都有偏高的趨勢,勞動,也是純體力,屬於勞力密集。例如:目前有「南機拌飯」。

以前「國光客運」,也有幾十萬股票,讓員工認股,但最終還是被集團收購,變成集團化。

 

5.假設性的問題

若在無酬的情況下,大家是否願意花個2-3小時停下來討論,達成共識呢?

核心,往往最後淪為少數人的控制。

合作社的社員,現實情況下,是不受勞基法的保障。

 

6.組公司比組合作社容易

花個台幣三千元,就可以去申請公司牌,然而要組工會,至少要找到30人。

 

7.台灣現況傳承的問題

台灣目前的第2、3代,後續面臨無法傳承的問題,也就是兒女不願意接手父母那一代的公司或技術,然而這對於經驗的傳承產生了斷層,一方是有技術經驗,但後繼無人,另一方面,則是有資本,卻沒有經驗技術,所以如何整合,有效地發揮是現況的一大難題。

 

2012 The working world

 

 

個人想法

1.勞動合作社

目前不管實務上,或是法律上,都認為個人勞務是無法儲存的,

而勞務合作社的構想,則是把勞務這個資源,有效地作為集中管理支配,

勞務合作社提供的就是勞務。然而,個人認為勞務無法儲存、數量化,具有個別化,有待觀察。

 

2.共享經濟

將資源、利潤均分,均衡分配是一個很好的構想,

不過利潤共享之外的風險需要共同承擔,並非每個勞工都願意承擔風險,

風險越大,利潤通常相隨相伴,包含各種多元的可能性,

只是多數勞工仍願能領固定薪,不論公司是否賺錢,確保每個月都可以有進帳。

 

3.人性是一大變項

利潤均分這件事,確實有共產制度的味道,

不管是民主或是共產,人絕對是最主要的因素,

制度除了必須非常完善之外,人性絕對是一大變項,

總是存在有想控制別人的領導者,或是不想動腦的服從者,

所以個人覺得過這樣的理論,還是似乎過於理想化,

畢竟「人性」這件事,通常在現實是不可忽略的一大變項。

 

4.效率提高,人並沒有變快樂。

片中說把效率提高,人並沒有變快樂,我很認同,

例如:用許多機器人取代勞力,增加生產效率,

但生產許多產品並沒有讓人們較快樂,

或是生產許多人們可能根本不需要的東西,

以追求所謂的「績效」!

想想號稱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「不丹」,並不追求經濟績效,幸福感跟效率兩者並不相等。

 

5.必要的貧窮 VS.既得利益者

世界不管哪個國家,都存在著貧窮的問題,也存在著既得利益者,

要這些既得利益者願意分出資源跟利潤,又有甚麼誘因能驅使他們願意?

 

總結來說,這個理念很好,

不過實行上確實有困難,但也不是說不能實行,

而是以目前的狀況,僅適合小部分區域性的實作!(台灣:南機拌飯)

在未來人文與制度愈臻成熟,或許能更進一步。

 

20181105024318 13

20181105024318 8

20181105024319 52

20181105024319 87

20181105024318 15

20181105024329 48

20181105024329 6

20181105024329 92

 

 

2018 勞工影展【工人搞公司】預告片

 

 

 

2018勞工影展【工人搞公司】Can We Do It Ourselves?

20181111134130 69 20181111134142 92

2018勞工影展

https://www.tilff.taipei/?m=1

20181103011728 16

20181103011728 32

 

 

延伸閱讀 其他文章

2017勞工影展【不幹了!我開除了黑心公司】影評、台詞金句:人究竟為了甚麼工作? To Each His Own

 

2017勞工影展【衡量一個人】影評:社會沉默暴力及僵硬化的評量 The Measure of a Man

 

2018 勞工影展開幕片 電影【工人搞公司】影評 Can We Do It Ourselves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