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營養學】「養身」與「治病」| 西藥、中藥、養生的區別 | 扁鵲的故事


20190613175807 31

 

「養生是為了讓你儘量不去醫院; 醫院是為了讓你儘量不去天堂。」

 

淨心修身養性 - 花錢養身vs. 花錢治病

有人問我:養生有用嗎?

我問:你們家每天都鎖門嗎?

他答:鎖門

我問:為什麼鎖門?

他答:防小偷!

我說:那小偷啥時間來呢?

他說:不知道!

我說:養生就是你健康的一把鎖~「防病」!

 

 

有人說:「既然養生這麼重要,那還要醫院幹嘛?」

這是兩個概念:

「養生是為了讓你儘量不去醫院; 醫院是為了讓你儘量不去天堂。」

所以,智者『花錢養生』,愚者『花錢治病』!

 

 

【西藥、中藥、養生的區別】

西醫重在控制,中醫重在調理,養生重在修復,養生和藥物的區別:

1、養生是治本的, 藥物是治標的。

 

2、養生用來修補身體受損的組織,藥物用來暫時控制疾病的症狀,也可能造成 更嚴重的損傷。

 

3、假設老鼠在牆上打了一個洞,藥就是用來殺老鼠的,老鼠殺掉了,可洞還在,還會有新的老鼠來,那養生就是用來補洞的。

 

4、養生針對所有人, 藥物只針對病人。

 

5、養生沒有副作用,藥物有副作用,用槍打老鼠時又給牆添了一些洞。

 

6、養生才能緩解壓力, 大部分藥物造成壓力。

 

7、養生才能提升免疫力,多數藥物降低免疫力。

 

身體就像一台機器,機器如此,身體也如此。 每天養生才是真保養。不要等機器出現問題才大修理。

機器可以換但生命只有一次。

預防勝於治療。

吃藥,會越吃越重,還是要有養生習慣。

讓自己舒服一點過日子,減少疼痛,就看你如何實踐養生生活,而不是將吃藥作為日常的『安慰』。

事實上,注意身體的營養攝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, 身體會出現狀況,常常是因為缺乏某一種營養素導致,當你發現自己生病的時候, 或是身體有徵兆產生,都已經是成年累積下來的結果, 而不是突然發生的, 這時候就被稱為「病」。

 

 

預防勝於治療:扁鵲的故事

古代的醫學,將把醫生分成三個層次,「上醫治未病,中醫治欲病,下醫治已病」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「未病、欲病、已病」 又怎麼解釋呢?

 

1、「上醫治未病」:最高段的醫生是在身體有點徵兆的時侯,就幫把所有可能的發生都想到了,並且殲滅它,「治未病」所說的,就是做到的就是「預防」。

 

2、「 中醫治欲病」: 次一段的醫生是當身體有狀況,小病、小痛開始發生, 看起來是小疾病的時候,就用藥病除。

 

這段話「上醫治未病,中醫治欲病,下醫治已病」也可以用古代《扁鵲三兄弟》的故事解釋,就是對這三個層次最好的比喻。

 

扁鵲的醫術最差?

古代歷史故事中《扁鵲見蔡桓公》就可以知道扁鵲是個神醫,當時在魏國的時候,魏文侯曾經這樣問過扁鵲,說:「扁鵲,聽說你三兄弟都精於醫術,那你們三兄弟誰的醫術最厲害?」

扁鵲說:「我大哥最厲害,二哥差些,我是最差的一個。」

魏王聽了很好奇,表示「怎麼說呢?」

扁鵲解釋道:「大哥治病是在那病未發作(未病)的時候,就是只要有一點點病的苗頭發生,感覺到有病的徵兆,就把它剿滅掉,消除病根,把有可能發生的病都預防了,所以那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病,所以大哥沒什麼名氣,只有我們一家人知道他的厲害。」

「二哥治病,是在病初起之時(欲病),有點小痛、小熱,二哥能藥到病除,所以人們以為二哥只是治小病厲害。」

「我治病,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(已病),針灸、放血、以毒攻毒,大動手術等,大刀闊斧之下,使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癒,所以我名聞天下。其實,比起我大哥和二哥來,我的醫術是最差的。」

所以,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並不是擅長治病的人,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。

 

 

預防為主,小病立治,養生就需要這樣

扁鵲非常不主張大家已病、甚至大病才去治。我們知道,扁鵲前三次見到蔡桓公,他的病分別在腠理(皮膚)、肌膚(肌肉)、腸胃,但蔡桓公都不給扁鵲醫治,還說醫生喜歡治療沒病的人來邀功,到最後病入骨髓,無藥可救, 當時扁鵲已經預估到了蔡桓公接下來的結果,所以在他還沒有病入骨髓的時候,就先逃離魏國。

 

我們講性延生,延長生命,其實可以看作是「治未病」,實際上就是預防退一步來講,到了預防不了的時候,你要解決小病,在它剛剛冒頭的時候,把它扼殺在萌芽狀態下,不要等到治不了的時候,才想到要找「扁鵲」。